宁海:精心描绘民族交融锦绣画卷

发布时间:2025-07-31 | 浏览数:

盛夏七月,宁海县“颂歌献给党”主题文艺活动在悠扬的歌声中拉开帷幕。身着畲族刺绣、苗族银饰的各族群众同台献艺,《我的祖国》《珊瑚颂》《映山红》等经典歌曲轮番上演,勾勒出宁海各族群众同心向党的生动场景。近年来,宁海县委统战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以“文化互鉴凝心、产业融合聚力、服务筑基生根”三维发力,构建形成“以文润心、以产兴民、以服促融”的民族融合发展新格局,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宁海大地绚丽绽放。


平台构筑:文化共振奏响“同心曲”

“强蛟好声音”村企歌唱大赛

“清清丽江水会让你沉醉,幽幽古道记录着千年的秀美……”来自云南的纳西族村民杨庆珍深情演绎《纳西姑娘》,民族文化自信与本土情感认同在歌声中相互交融。今年5月,强蛟镇启动打造“强蛟好声音”村企歌唱大赛,吸引了白族、纳西族、苗族等民族近百名企业职工与村民参赛。“大家每周通过‘夏夜歌赛’一起排练,一起唱歌,心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。”杨庆珍说道,她的感慨,折射出宁海常态化举办民族文化活动的成效。

文化是民族的根脉,更是凝聚人心的纽带。近年来,宁海县委统战部深耕“文化凝心”工程,引导各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,打造特色文化队伍等,增强各民族群众情感归属,让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的暖意浸润城乡每一个角落。今年以来,各地以民俗节庆、法定节日等为契机,依托“石榴红”实践基地、统战之家、农村文化礼堂等阵地,举办“长桌宴”、篝火晚会、书画作品展等文化活动27场次,2万余民族群众在活动参与中拉近距离、增进情谊。


引擎驱动:产业融合浇注“同心链”

前童镇特色手工艺“扎染”体验

今年“5·19开游节”期间,前童镇热闹非凡:18个民族代表与两岸同胞、侨界人士500余人齐聚“中华民族共同体·万象前童”主题论坛,共同见证文旅赋能民族团结的鲜活实践。数据显示,活动期间单日客流突破8.2万人次,“丝路共富集市”展销的230余种民族特色产品,带动各族商户日均增收15万元。

这份热闹的背后,是产业发展搭起的共富金桥。前童镇依托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旅游业,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,更成为各族群众就业创业的“磁场”。为了让大家在景区“进得来、留得住、融得好、一起富”,县委统战部联合镇政府积极引导当地旅游企业吸纳少数民族员工,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,用民俗表演、特色手工艺点亮古镇;景区里的60余个“同心共富集市”商铺,更让商户年均增收近150万元,累计带动各族群众实现综合经济收入超1500万元。“非遗+文旅”的深度融合,既丰富了游客体验,也让各族群众在参与旅游产业发展中实现增收致富,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。


根系滋养:精细服务织密“同心网”

少数民族地区专场招聘

“看这里,‘社保缴费’要点这个按钮。”在跃龙街道“石榴红”实践基地的双语夜校,汉族教师林莎正对着屏幕教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操作手机。宁海现有少数民族人口4.2万余人,其中流动人口4万人,户籍人口2123人,涵盖46个民族成分,语言、习俗差异一度成为他们融入当地的“拦路虎”。为此,宁海全力构建各民族“均等+个性”服务体系,把语言培训、技能提升、专场招聘等精准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:双语夜校里,教师用方言对照普通话教学,少数民族志愿者手把手教写汉字,累计2000余人成功突破“语言关”,并掌握了电商、烹饪等技能;联动四川普格县举办专场招聘会24场,推出“爱心岗位”450余个,促成315名民族地区务工人员在宁海稳稳扎下了根。

基层治理的“绣花功夫”更显温情。宁海将全国首创的“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”深度融入民族服务体系,创新开设“四微”服务窗口,组织村级“能人”轮值坐班,一站式提供政策咨询、纠纷调解等服务:畲族老人的养老补贴申领、苗族商户的营业执照办理、穆斯林同胞的饮食习惯协调……150余件关乎民族同胞的关键小事在这里迎刃而解。“遇到事有人帮,想干事有人带,我们早就把宁海当成了‘第二故乡’。”彝族务工人员沙马伍各的话,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。

从文化广场的歌舞交融,到古镇市集的携手打拼,再到村社院落的日常守望,宁海正推动民族融合从“零散活动”向“全域浸润”,从“单向互动”向“共生共荣”深刻嬗变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拓宽路径,让更多民族元素融入现代化‘双优’新宁海建设实践,不断书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。”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。 
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